距离开展还剩
参展申请
观众预登记
同期活动
2021中国医疗器械行业100强
来源:互联网周刊 | 作者:武汉医展 | 发布时间: 2021-11-11 | 338 次浏览 | 分享到:

   

   

      以疾病的预防或治疗为最终目的,相较于药品的化学功效,医疗器械主要通过物理方式发挥作用。大数据触及着人类的生命密码,新技术的创新与融合也在逐步瓦解无处不在的“孤岛”。从国产器械的一穷二白,到优质医疗器械的竞相出现、持续推陈出新,我国医疗行业的格局正在被重塑。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7341亿元,同比增长18.3%,接近全球医疗器械增速的4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期待执牛耳者的出现 


      总体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极具潜力,新冠肺炎疫情则成为了推动其快速发展的“助燃剂”。疫情后,我国医疗器械与耗材市场走热,口罩、核酸检测试剂盒、ECMO等医疗器械需求激增,市场规模超1万亿元,增长速度高达40%。此外,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于今年起,在融资并购上动作频频。2021年上半年国内医疗器械融资热度创历史新高,融资事件超217起,同比增长50.73%,亿元级融资事件达105起。


     约瑟夫·蒂格利茨说过,“没有一家大的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从市场来看,医疗器械细分领域比较丰富,从体外诊断、微创再到大型医疗设备都有所覆盖,针对这种研发积淀深、壁垒高的行业来讲,若无法拥有新技术,就无法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因此,相关企业将通过并购抢占高潜力的细分市场作为一种解决方案。

 

      并购并不是唯一通向罗马之路,近年来,腾讯、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纷纷闯入医疗器械行业,瑞幸、格力等也跨越行业而来。10月8日,广东省食药监局发布名单,华为腕部单导心电采集器正式批准生产,意味着华为正式进军此行业。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还有一些企业通过投入科研成本、提高自身硬实力来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对于医疗行业来讲,因为产品的复杂性高,需要依赖多学科协同以及面临在制造过程中的大量技术细节问题,所以创新研发无疑是医疗器械的“大动脉”。只有强调品种的创新性、市场的独占性,企业才会在相应的领域形成日渐深厚的护城河,有望成为行业领头羊。


更惠民,也“国潮”

 

    9月14日,首次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启动,这是继冠脉支架后第二个高值医用耗材国家带量采购品种,骨科器械行业的洗牌悄然开启。此次人工关节的集采规则强调了控费和创新之间的平衡,即“80%的量让利于民,20%的量创新竞争”,以此来促进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实政策的影响从2019年就已经开始。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治理高值医用耗材的改革方案》,同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提出:对于临床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多家企业生产的高值医用耗材,按类别探索集中采购,鼓励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带量谈判采购,积极探索跨省联盟采购。

 

      集采政策的持续推进意味着医疗设备正走向整体调价,将有更多的患者享受更实惠的医疗设备服务。另一方面,国内医疗器械国产化也是大势所趋。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不断地出台新的文件鼓励支持国产替代,加速相关品类的国产进程。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国产医疗器械能够满足要求的,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须采购国产产品,逐步提高公立医疗机构国产设备配置水平。技术方面,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已明显缩小了与国外领先水平的差距,虽然超声设备、内窥镜、体外诊断设备等目前的国产率还仅为10%-30%,但国内厂商迈瑞医疗、开立医疗、南微医学等均在相关的技术实践上实现突破,随着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推动,相关厂商也在持续的研发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无论如何,在新一轮的改革春风中,让患者成为真正的赢家,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也是医疗行业价值的应然所在。

 

结语

 

      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全的身体。老龄化的临近、医疗行业在技术上的突破、消费升级以及大众对健康的重视都在推动着医疗器械在细分领域的发展。但机会不等于坦途,政策的支持也不意味着眼光的局限。国际化的视野与强大的科研执行力,是规避“医者不自医”尴尬处境的有效途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医疗器械行业也应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造福人民、造福社会的道路上大步前进。